匹配需求是3D打印实现大规模落地的关键一环(3)
挑战:匹配需求
在把工业级3D打印技术推向用于大规模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和终端制造业达成需求匹配将成为重要挑战。
企业关于引入增材制造的挑战通常是,特别是在开始阶段,它们仍然由传统制造工艺驱动。零部件一般以传统的思维设计,而这样的设计往往无法发挥3D打印的优势。因此,3D打印的价值无法被充分地体现。在这一点上,重要的是让企业放弃旧的设计思维。
传统的商业模式是卖设备,后面卖服务、卖材料,这是种比较传统的模式。我们应该跳脱纯设备商的角色,更好地扮演咨询顾问的角色,协助目标用户完成从第一步的了解,进一步的探索,到应用的开发,然后实现用于批量生产,这样一个过程。
过去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都开始关注3D打印,关注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利用新的加工技术,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或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得到更大的利润空间,不断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在一个3D打印的行业展会TCT亚洲展上,我们观察到一个明显的现象,过去几年中国的参展商越来越多,特别是工业级设备供应商,去年有五六家,今年有十余家。这是一个合理的现象,也说明大家对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的看好。
WohlersAssociates2016年版的WohlersReport基于51家工业系统制造商、98家服务提供商、15家第三方材料厂商、各种3D打印机厂商以及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80多个打印专家所提供的信息,表示3D打印行业连续第二年增长达10亿美元,总市值已经接近51.65亿美元。相比2015年,2016年销售工业级增材制造系统(价值超过5万美元)的厂商要多出13家,该数量也是2011年的两倍有余。
3D打印,或者增材制造技术,实际上给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都将带来改变。除了设计和生产环节,一些公司近几年将这个技术应用到交付,也就是供应链环节。一个案例是奔驰的卡车,卡车由德国生产并出口到全世界,零配件怎么供应?传统方式是在德国统一生产,通过全球售后渠道,还要在当地贮存一定的零配件库存,才能就近服务当地的客户,这是集中式生产和管理。通过3D打印技术,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有3D打印的设备,就可以把零配件的生产和库存分散到全世界各地,节约运输成本,对客户的服务更及时,可以降低库存需求,因为库存对企业运营来讲是成本。当然最大的潜在应用是在生产过程中,因为这个阶段的使用量最大,可创造出的潜在价值也最大。
2015年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参观期间,曾经到EOS总部参观并与创始人交流。当时的背景正是德国在2013年提出“工业4.0”概念,中国在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概念。3D打印技术所具备的自由成型、快速制造、订制化及小批量生产等特点,对制造业带来的冲击曾被英国《经济学人》认为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项技术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做好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准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