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s on Demand 公司引入 AM Solutions 自动化后处理设备
2025年9月26日,总部位于荷兰乌得勒支的工业级 3D 打印企业 Parts
on
Demand,正在为医疗、机床、食品饮料、无人机等多个行业的客户提供终端应用部件的批量生产服务。该公司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运营着 8
台工业级 3D 打印机,其设备可处理 1 件至 10 万件不等的订单量,目前每周为客户生产 2 万至 3
万件零部件。依托制造业与产品开发领域的深厚积淀,Parts on Demand
还具备丰富的材料专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优化的工艺参数相结合,打印出高品质的工业级零部件。
△ Parts on Demand 的创始人Neil van Es。
在大规模批量生产场景下,Parts on Demand
需确保零部件质量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同时提升生产流程效率。为此,公司选择引入罗思勒集团(Rösler Group)旗下品牌 AM
Solutions 的 3D 打印后处理技术,部署其自动化后处理设备。Parts on Demand 的创始人 Neil van Es
表示:“如今我们需要处理的订单量大幅增加,同时还面临着能源成本急剧上涨等挑战,因此必须提升流程效率。借助 AM Solutions
的后处理解决方案,我们的生产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二合一自动化设备
Parts on Demand 投资引进了两台 S1 喷砂系统,分别用于深色零部件与白色零部件的后处理。S1
系统此前已应用于消费品、汽车、材料研究等领域的 3D 打印零部件后处理,其核心优势在于 “二合一” 集成设计,
在此之前,此类后处理需通过两台独立设备完成,一台负责清洁,另一台负责表面精整;而自动化的 S1 系统将两项流程整合至一个独立单元中,使操作时间从 45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
当零部件从打印平台卸下后,可直接送入 S1 喷砂系统。该设备配备专为优化零部件分布设计的可移动翻滚篮,便于装卸操作;持续的旋转动作确保
3D 打印零部件得到均匀清洁与精整,且无需操作人员手动分拣无需表面精整的零部件 。目前这一步骤已实现自动化。Neil van Es
表示:“零部件从粉床打印完成并卸下后,直接进入 S1 喷砂系统,仅需一步即可完成清洁与表面精整,处理时间从 45 分钟降至 15
分钟,效率提升显著。”
△ 作为对比:左侧是未处理的部件,右侧是经过 S1 处理的部件。
极限测试验证性能
在正式采购 S1 设备前,Parts on Demand 团队获得了在 AM Solutions 客户体验中心测试该系统的机会,并通过全面测试验证其性能表现。Neil van Es 表示:“我们尝试将系统性能推向极限,无论初始状态下零部件多么脏污,经过处理后都能达到洁净标准。这种极高的性能稳定性,再加上 AM Solutions 荷兰本地分公司提供的优质支持服务,是我们最终决定采购的关键因素。”
S1 系统的另一大差异化优势在于采用聚合物微珠(polybeads)作为喷砂介质,相比传统介质,这种材料不仅能实现更优的表面精整效果,耐用性也大幅提升。Neil
van Es 表示:“过去我们使用玻璃珠进行除粉处理,但玻璃珠使用寿命短,产生的废料量很大。现在,我们的介质消耗从每月 1 大箱降至每 3
个月 1 大箱,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显著降低了这一项成本支出。”据 AM Solutions 官方数据显示,通过部署 S1 系统,Parts on Demand 的零部件质量显著提升,处理时间节省 67%;同时,由于压缩空气需求量降低,整体能耗减少 15%。
△ 拆包后,粉末床中打印的零件直接进入 S1 喷砂系统。
后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后处理被视为增材制造(AM)行业的 “难言之隐”。3Degrees 公司创始人 Mike Vasquez
撰写的增材制造研究报告《增材制造后处理:市场分析与预测》(Post-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arket Analysis and Forecast)指出,后处理是 “整个增材制造工作流程中至关重要但常被忽视的环节”。事实上,在行业展会中展示的许多外观精致的 3D 打印零部件,其优良品相正是得益于后处理工艺;且后处理的价值不仅限于外观优化,还能提升材料性能、降低表面粗糙度等。
值得关注的是,该报告同时指出:“当前增材制造的成本与技术能力已能够支撑更多新应用场景落地”,而后处理技术的成熟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这也为增材制造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谨慎对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