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大变身!3D打印厚电极玩转 “孔隙魔术”
超级电容器作为新兴储能器件,其性能高度依赖电极质量,传统2D薄膜电极存在质量负载提升导致电解液渗透和离子扩散受阻、电容性能下降的问题,而构建3D厚电极虽能增加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但MXene基墨水因流变性能差、易自聚集成难题,限制了其在3D打印中的应用。来自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许凤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MXene/氧化石墨烯/木质素磺酸盐(MGL)油墨,通过引入氧化石墨烯(GO)作为流变改性剂、木质素磺酸盐(LS)作为插层粘结剂,解决了MXene墨水自聚集和粘结力弱的问题。该油墨兼具剪切变稀特性和高粘度、模量,可3D打印出厚度达4
mm、具有垂直排列孔隙结构的MGL厚电极,实现了72.1 mg cm⁻²的超高质量负载,其面积电容达8.6 F
cm⁻²,是块状电极的9.6倍,组装的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达505.3 μWh cm⁻²。相关工作以“Advanced
MXene/Graphene Oxide/Lignosulfonate Inks for 3D Printing Thick
Electrodes with Vertically Aligned Pores to Dually Boost Mass Loading
and Areal Capacitanc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叶海船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游婷婷副教授和许凤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内容
1.
MGL油墨配方与3D打印示意图,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流变学测试(旋转流变仪),研究了MXene/氧化石墨烯/木质素磺酸盐(MGL)油墨的微观结构与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木质素磺酸盐通过π-π作用和静电吸附嵌入MXene与氧化石墨烯(GO)片层间,形成稳定网络,使油墨具备剪切变稀特性(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加下降)和高储存模量(G'≈24000
Pa),可实现连续挤出和打印后形状保持。

2.
MGL油墨流变特性与3D打印性能图,利用流变仪测试黏度、剪切应力与模量,结合3D打印挤出实验,研究了不同组分油墨(MXene、MG、MGL)的打印适应性。结果表明,MGL油墨的流动行为指数(n=0.22)和稠度系数(K=136.47)最优,挤出丝材连续均匀,可打印垂直厚电极和复杂水平结构,而纯MXene油墨因低黏度导致挤出中断。

3.
3D打印MGL电极宏观与微观结构表征图,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及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电极的多孔网络结构与成分分布。结果表明,MGL电极形成互连3D多孔结构,MXene均匀分散,木质素磺酸盐作为粘结剂提升层间结合力,使电极压缩应力达363
kPa(比纯碳电极高242%),且层间距扩大(MXene从7.67 nm增至7.38 nm)。

4.
MGL电极电化学性能图,采用循环伏安法(CV)、恒电流充放电(GCD)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电极的电容性能与离子传输机制。结果表明,3D打印MGL电极的面积电容达8.6
F cm⁻²(是块状电极的9.6倍),电荷转移电阻(Rct)仅0.34
Ω,离子扩散速率快,得益于垂直排列孔隙结构缩短传输路径,且电容贡献以表面控制为主(b值0.78)。

5.
对称超级电容器性能图,通过两电极体系测试循环稳定性、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研究了MGL电极在器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达505.3
μWh cm⁻²(是块状电极的9.6倍),循环2000次后容量保持率94%,且可串联供电点亮灯泡,验证了其实际应用潜力。

研究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MXene/氧化石墨烯/木质素磺酸盐(MGL)油墨,其具有优异的流变性能和3D打印能力。通过将氧化石墨烯作为流变改性剂、木质素磺酸盐作为插层粘结剂,解决了MXene墨水自聚集和打印稳定性差的问题。3D打印的MGL厚电极实现了72.1
mg cm⁻²的超高质量负载,其面积电容达8.6 F
cm⁻²,是块状电极的9.6倍。垂直排列的孔隙结构显著提升了离子传输效率,使对称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达到505.3 μWh
cm⁻²,循环稳定性良好(2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4%)。本研究不仅为高性能3D打印油墨提供了新策略,也为设计高负载、高电容的厚电极及先进储能器件开辟了新路径。
文章来源: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13343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谨慎对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