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行业2024年收入突破120亿美元,中小企业撑起半壁江山
2025年7月30日,增材制造技术已经从早期的原型制作工具,发展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无论是航空航天、医疗保健,还是汽车、消费品行业,增材制造都已深度融入实际的生产流程和供应链体系。虽然媒体经常报道一些企业的经营困难、裁员消息或股价波动,但这些新闻标题其实并不能完整反映行业的真实状况。
南极熊了解到,VoxelMatters刚刚发布的《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arket 2025 report》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增材制造行业总收入接近123亿美元。报告预测,这个数字在2034年将大幅跃升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4%。具体来看,2024年核心增材制造市场(涵盖硬件、材料和服务三大板块)的123亿美元收入中,硬件贡献了55亿美元,服务业务带来43亿美元,材料销售创造24亿美元。
市场结构:中小企业贡献接近半数市场份额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增材制造行业的增长其实分布得非常广泛。这个行业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由几家大企业垄断——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行业前10强企业只拿到了2024年全球总收入的27%(123亿美元中的约33亿美元)。就算把前50强企业全部加起来,市场份额也仅为54%。
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市场收入来自众多中小企业,虽然这些公司很少登上新闻头条,但正是它们在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推动着创新、专业化发展和应用拓展,这些公司分布在硬件、材料和服务三大领域,充分展现了行业的多元化特征。
重点企业深度解析
3D Systems:行业开拓者遭遇发展瓶颈
3D Systems成立于1986年,是公认的增材制造行业开拓者,1988年推出了全球首台商用立体光刻(SLA)打印机SL-1。按收入计算,3D Systems目前是增材制造行业第二大企业,不过近几年的财务表现并不理想。2024年,3D Systems营收为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创下了2012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经过多年发展,3D Systems大幅扩展了技术版图。材料喷射技术(MJP)和Figure
4(高速DLP平台)等创新都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成果。同时,3D Systems还通过一系列收购获得了粘合剂喷射和颗粒挤出等技术。另外,3D
Systems在2013年收购Phenix Systems后,开始提供金属激光粉末床熔合系统。
最近几年,3D Systems又收购了Titan Robotics(颗粒挤出)、dp
polar(旋转增材制造)和Wematter(桌面选择性激光烧结),进一步丰富了工业增材制造产品线。3D
Systems同时也是重要的材料供应商,2017年收购NextDent后,开始提供专有的光聚合物、SLS粉末和牙科树脂。
△半导体应用是 3D Systems 金属增材制造硬件的主要驱动力
Bambu Lab:桌面级打印市场的新星
Bambu Lab成立于2020年,凭借X1打印机的发布迅速在桌面级FFF打印领域崭露头角。X1在Kickstarter平台仅用一个月就筹集了超过700万美元。这款打印机以快速打印、自动校准和多材料处理能力著称,大幅提升了消费级3D打印的性能标准。
随后,Bambu Lab持续扩充产品阵容,相继推出P1、X1C、A1、A1 Mini等型号,2025年还将发布H2D,这些产品都配备激光雕刻功能。Bambu Lab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平台,包括自研的切片软件Bambu Studio、耗材生产,以及3D模型下载中心MakerWorld。此外,Bambu Lab还在开发生成式设计工具,让模型创建变得更简单。
铂力特(BLT):中国金属增材制造的领军企业
铂力特激光科技(BLT)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金属增材制造系统制造商,在全球市场已经建立了重要地位。BLT专门生产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设备,通过遍布各地的工厂和数百台工业系统,为客户提供金属粉末以及工程和生产服务。BLT的服务范围涵盖航空航天、汽车、模具制造等多个行业,目前正积极开拓国际合作。2024年,BLT营收1.714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5%,与2023年34%的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目前,BLT在全球为大约2800家客户提供支持。
Carbon:硅谷的DLS技术革新者
位于硅谷的Carbon公司通过推出数字光合成(DLS)技术,彻底改变了光聚合物3D打印。这项工艺结合了数字光投影和透氧膜技术,能够快速制造各向同性、高强度的聚合物零件。Carbon由化学家Joseph
DeSimone联合创立,其核心创新在于开发出既具备热固性树脂耐用性,又拥有紫外光聚合物快速固化特性的反应性树脂,实现了最终用途零件的高效生产。
△Carbon的技术和材料的应用
Carbon的技术平台已经在多个行业催生了独特的应用案例。与阿迪达斯、Riddell和Specialized的合作项目,成功推出了高性能鞋底、头盔内衬和自行车座椅。最近,Carbon又进入了其他防护装备领域,比如橄榄球手套的生产。
Colibrium Additive:传承GE金属增材制造
Colibrium Additive前身是GE Additive,2016年GE收购了两家著名金属增材制造公司——Concept
Laser(L-PBF)和Arcam(EB-PBF)后成立。2024年,随着GE重组为三家上市公司,GE Additive划归GE
Aerospace,并更名为Colibrium Additive。
Colibrium
Additive现在提供全面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包括激光粉末床熔化、电子束熔化和金属粘合剂喷射。Colibrium的技术平台与GE自身生产紧密结合,大量用于航空航天最终零件的制造。GE航空航天利用金属L-PBF技术已生产了数万个燃油喷嘴,并通过增材制造将150多个零件整合成一个涡轮中心框架壳体。
EOS:德国的激光粉末床熔合技术领导者
总部位于德国的EOS是增材制造领域最知名的企业之一,也是聚合物和金属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技术的领军者。EOS由Hans J.
Langer博士和Hans
Steinbichler博士创立,1994年推出了欧洲第一台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系统。到目前为止,EOS已在全球安装超过5000台聚合物和金属LPBF设备。
△Thelios 使用 EOS SLS 系统批量生产 Dior 眼镜框架
在聚合物增材制造方面,EOS的SLS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场景和定制化生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YOU
MAWO、Breezm、BRAGi、Hoet以及通过Thelios合作的Dior(LMVH)等眼镜品牌都在使用EOS SLS系统,采用PA
2200材料生产定制镜架。Fraunhofer EMI和YOU
MAWO的联合研究表明,与传统醋酸纤维镜架相比,这些镜架的材料浪费减少了80%,碳排放降低了58%。
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EOS的直接金属激光烧结(DMLS)系统(特别是EOS M 400系列)被各大航空航天公司用于原型制作和认证生产。MTU航空发动机为空客平台制造关键发动机部件,Relativity Space在早期火箭研发中使用了EOS系统。
华曙高科:中国的开放平台模式践行者
华曙高科是全球少数几家同时专攻聚合物和金属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技术的企业,其开放平台策略在中国乃至国际市场都独具特色。华曙高科最大的优势在于在大幅面金属3D打印领域的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中期,华曙高科已在全球安装了超过150套"米级"金属PBF系统。
华曙高科的FS1521M系列配备多达32台500W激光器,打印尺寸达到1530×1530×1650毫米,客户包括飞康科技(Falcontech),后者拥有数十套系统用于大批量钛合金和铜合金生产。尽管技术领先,华曙高科2024年营收仍下降19%,总利润6800万美元,利润下滑49%。
Formlabs:专业级SLA系统的领导品牌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Formlabs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衍生企业发展成为专业级SLA系统的领先供应商,成立至今已售出超过13万台打印机。Formlabs凭借价格适中、操作友好的SLA系统(包括Form
1、Form 2、Form 3系列)彻底改变了桌面光聚合打印市场,2024年又推出了Form 4。
2021年,Formlabs进入SLS市场,2024年收购了专注于粉末床熔融系统普及化的初创公司Micronics,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覆盖。目前,Formlabs提供完整的聚合物增材制造生态系统,涵盖材料、软件和自动化工具。
惠普:以MJF技术主攻高速聚合物生产
惠普2016年凭借多射流熔融(MJF)平台进军增材制造,专攻工业聚合物生产领域。依托在喷墨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方面的优势,MJF被设计为适用于小批量和过渡生产的高通量解决方案。此后,惠普推出了多代MJF系统,最新的5400和5600系列已经上市。
为支持MJF的规模化生产应用,惠普建立了数字化制造网络(Digital Manufacturing
Network),这是一个由认证服务商组成的全球联盟,专门利用MJF技术进行最终用途零件生产。不过,尽管初期增长强劲,但因为设备拥有成本较高,最近的市场推广速度有所放缓。此前惠普最大的增材制造客户SmileDirectClub在2023年破产,也对发展势头造成了冲击。
Nano Dimension: 未来科技的崛起
Nano Dimension公布2024 年营收 5780 万美元,同比增长 2.6%。该公司在领先的增材制造公司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积极的收购战略,其中包括收购 Desktop Metal、Markforged、ExOne、ETEC、Fabrica 和 Admatec/Formatec 等公司。
探索 2024 年全球增材制造市场的增长及其对传统原型设计以外的各个行业的影响。经过重大内部重组后,公司将专注于两大战略领域:核心的增材制造电子
(AME) 技术,以及通过多项收购获得的聚合物、金属和复合材料系统组合。AME 平台以 DragonFly IV
系统为核心,支持使用专有导电和介电油墨进行电子元件的多材料打印。此外,Nano Dimension 还运营 NaNoS,一项针对 AME
零件的合同制造服务,并于近期推出了 Ataru,这是一款兼容多种 DLP 平台的 UV 固化低粘度树脂。
尼康SLM Solutions:大幅面金属系统专家
尼康SLM Solutions最初隶属于MCP Tooling Technologies,从2011年开始以SLM Solutions名义运营,2022年被尼康收购。2024年,尼康SLM系统营收达1.5亿欧元,同比增长36%,全球安装系统超过1000套。
尼康SLM的旗舰产品NXG XII 600配备12台激光器和可更换成型缸,专门用于生产钛合金、因科镍合金和铝合金等材质的复杂零件。此公司的设备平台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客户包括赛峰着陆系统、博世、洛克希德·马丁、火箭实验室和ATI等。
Stratasys:聚合物增材制造的多技术平台
Stratasys由FDM技术发明者Scott
Crump于1989年创立,在工业聚合物3D打印领域长期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Stratasys与Objet
Geometries合并,将PolyJet材料喷射技术纳入技术版图。2024年,Stratasys营收5.725亿美元,比上年的6.276亿美元下降8.8%。
Stratasys提供多种技术方案,包括FDM、PolyJet、SAF(选择性吸收熔融)、SLA和高速DLP。此公司同时也是重要的材料供应商,2023年收购科思创的增材制造部门后,在挤出、光聚合物和粉末床平台上新增了60多种高性能材料。
Materialise:软件与服务并重的专业公司
总部位于比利时的Materialise将数十年增材制造经验与强大的软件产品组合相结合。Materialise由Fried
Vancraen于1990年创立,是少数专注于增材制造服务和软件而非硬件的顶级企业之一。Materialise在2014年上市,2024年总收入2.668亿欧元,比上年增长4.2%。
△Materialise 与科技集团 Wärtsilä 合作生产高性能 3D 打印气缸盖,显著提高了冷却性能并将重量减轻 60%。
Materialise的工业增材制造业务归入制造部门,2024年营收1.065亿欧元,比2023年下降3.4%。此部门为航空航天、汽车和消费品等多个领域提供FFF、SLA、SLS、PolyJet和MJF打印服务。
各材料领域发展趋势
聚合物增材制造:市场价值最大的板块
聚合物增材制造继续在整个增材制造市场中占据价值领先地位,2024年创造了74亿美元收入。在工业和消费应用的广泛推动下,预计到2034年此领域规模将达到4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1%。
在这个领域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但尚未详细介绍的顶级企业,比如UnionTech/Unionfab——这家中国工业SLA硬件公司拥有700多台工业级SLA 3D打印机,这些设备集中部署在工厂里,形成一个大规模的3D打印生产集群,可以同时进行大量零件的并行生产;还有来自欧洲的Prusa Research,作为桌面FFF技术的先行者,此公司不仅在专业用户和创客社区中拥有忠实粉丝,现在也正加快向工业级市场进军的步伐
金属增材制造:增长势头最为强劲
金属增材制造紧随其后,2024年收入达到47亿美元。在航空航天、能源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强劲应用需求的支撑下,此领域有望在2034年增长至接近600亿美元,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29%。随着中国硬件制造商在全球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更大、更高效的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系统仍然是主要生产方式。与此同时,电弧增材制造(WAAM)和冷喷涂等替代工艺也越来越受欢迎。
陶瓷增材制造:增长率最高的细分市场
陶瓷增材制造虽然仍是收入最小的材料细分领域,但2024年创造了超过1.66亿美元的收入。陶瓷增材制造也是增长最快的类别,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2%。
在这个领域,Lithoz凭借基于光刻技术的陶瓷制造(LCM)技术赢得了良好声誉,能够生产致密、高精度的零件。法国的3DCeram
Sinto采用基于SLA的陶瓷打印技术。中国的iLaser凭借高精度激光陶瓷系统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博世先进陶瓷作为博世集团子公司,专门生产用于电子、移动出行和能源系统的定制陶瓷部件。
行业前景
增材制造行业正在稳步发展。现在最需要的是专注和持续投入。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水平,验证应用效果,扩大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增材制造的发展前景是真实可期的——问题不在于能否实现,而在于何时实现。虽然中小企业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在创新和应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行业的发展方向往往由那些最知名的参与者来引领。随着增材制造越来越深入地融入更广泛的制造业价值链,其长期增长轨迹依然强劲有力。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谨慎对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