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SWISSto12公司:3D打印技术重塑卫星制造新纪元
从实验室到太空的蜕变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孵化的SWISSto12公司,正在将卫星制造带入定制化与复杂化并存的新时代。这家拥有12年增材制造(AM)经验的企业,已将1000多个3D打印部件送入轨道,用事实证明了这项技术在太空关键系统中的可靠性。"增材制造已从新奇概念发展为完全合格的标准化流程,"公司制造技术负责人Mathieu Billod向3DPrint.com表示。
技术突破:减法变加法的革命
设计自由:采用选择性激光熔融(SLM)技术,将传统卫星制造中数十个分散零件整合为单一轻量化组件
性能跃升:通过表面金属化处理提升导电性,使射频(RF)组件体积缩小30%
材料创新:符合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ECSS)标准的铝合金,机械与热性能超越传统工艺
功能集成:在单个部件中融合结构、热控与机械功能,减少90%装配接口
太空实战验证
SWISSto12的3D打印射频组件已成功应用于EUTELSAT Konnect VHTS和EUTELSAT 10B卫星。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与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合作开发的HummingSat平台——这个获得欧洲航天局支持的项目,通过增材制造技术将传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重量和成本降低50%,首颗为Intelsat定制的卫星将于近年发射。
地面应用拓展
公司将其太空级3D打印技术延伸至地面领域:
为国防和应急响应开发的固定波束天线,辐射效率达95%
正在研发的电子转向天线,可应用于航空与海事市场
模块化设计实现快速部署,满足高动态环境需求
可持续制造新范式
与传统切削加工相比,SWISSto12的工艺可减少70%材料浪费。从零件生产到卫星发射的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显著降低。Billod强调:"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自动化扩展,实现卫星子系统的按需快速制造——这将是应对紧急任务需求的关键能力。"
行业挑战与破局
面对传统制造思维的桎梏,SWISSto12采取三重策略:
与客户共同设计(co-design)开发专用评估工具
主导制定ECSS等行业标准
通过实际任务验证破除"3D打印不成熟"的偏见
未来展望
Billod预见三大趋势:电子射频深度集成、多功能部件崛起、规模化按需生产。随着太空经济蓬勃发展,SWISSto12正通过技术基建与人才储备,确立其在太空增材制造领域的标杆地位——不仅打印零件,更重新定义卫星的制造范式。
(本文配图展示SWISSto12采用MetalFabG2设备制造的射频组件集群及HummingSat卫星平台)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请谨慎对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