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辅具赛道,3D打印逐渐深入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需求人数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全国各类残疾人约有8500万人。现今,AI、仿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在加速融入康复辅具领域,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其中,3D打印在康复辅具领域的应用备受业内瞩目。
在2021 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CR EXPO 2021)期间,康复辅助器具领域的“老玩家”与3D打印企业将汇聚一堂,展示、探讨康复辅具技术以及3D打印等新兴康复辅具数字化技术。近日,CR EXPO 2021 主办方通过黑格科技的3D打印康复辅具技术,分享了3D打印在康复辅具领域的应用优势。
传统的石膏或低温热塑板矫形器,由于材料与制作工艺的局限性,长时间佩戴容易产生皮肤闷热、过敏等症状,且矫形器无法做到角度调节,功能较为单一,康复效果不佳。
而3D打印的矫形器,材质轻盈透气,且具备良好的亲水性,可水洗、淋浴以及简单的水上运动。通过3D扫描患者患处数据,结合医生诊疗康复方案,可为患者定制专属的矫形器,满足患者康复需求。
并且,3D矫形器的动态固定系统解决了传统矫形器无法同时实现关节固定与动态活动的问题,不仅可以保证腕关节活动,还能给予治疗康复全周期的关节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假肢接受腔是个高度定制化的产品,需要与人体残肢进行贴合、匹配。在3D打印技术进入到假肢接受腔制造领域之前,假肢接受腔定制的实现方式包括石膏模具、模型制作、机械加工等,流程繁琐。且过重的接受腔导致患者没办法长时间佩戴,混合树脂的材料更是让接受腔内部容易闷汗,影响肌电信号的传输。
3D打印技术使假肢接受腔的设计、制造流程向数字化转变。通过3D扫描,采集用户残肢的精确位置,可以让用户在无感知的状态下快速完成取模工作,实现非接触式数据采集。采集到的3D数据,在专业设计中心的3D建模下,根据残肢形状和位置设计大小合适的腔口,最终将接受腔方案投入制作。整个制作流程实现了数据可追溯,高保真,超高速传输。
3D打印智能接受腔内外腔一体成型,并为每一个电极设置专属卡位,确保腔体中的电极与肢体精准贴合,保证肌电信号传输正常,精准控制机械手运行。一体成型的腔体,采用轻盈的材料,透气、减少闷汗,让患者佩戴过程中更加舒适,便于患者活动肢体。患者在佩戴接受腔的时候,腔口即能够牢靠地固定在肢体上,又不会产生疼痛感。
©《3D打印与康复辅助器具白皮书2.0》
从轻量化的材料到高效的生产模式,3D打印康复应用解决方案让个性化定制康复辅具难度降低、效率提高、用户体验感提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