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3D打印钛合金晶界α相的析出与粗化!
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探讨了GB-α在LPBF处理Ti-64中的析出和粗化行为。相关论文以题为“Grain boundary α-phase precipitation and coarsening: Comparing laser powder bed fusion with as-cast Ti-6Al-4V”发表在Scripta Materialia。
钛(Ti)合金由于比强度高、耐腐蚀性能优异、疲劳性能良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领域。晶界α-相(GB-α)是Ti合金中常见的组织之一,被认为对力学性能有不利影响。Ti合金中GB-α的形成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冷却速度、退火温度和合金成分。GB-α的形态可分为连续型和不连续型两种,连续的GB-α被认为优先在β相的大角度晶界(HAGBs)处形成,β钛合金中不连续GB-α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大角度晶界上初生GB-α之间的元素偏析造成。
此外,β相向α相转变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GB-α相的形态。对Ti-6Al-4V(Ti-64)等激光粉末床融合(LPBF)加工后的Ti合金进行热处理是获得理想力学性能的重要途径。在LPBF处理的Ti合金中,经过各种热处理后,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GB-α的存在,而GB-α在制备状态下几乎没有被注意到。虽然在常规制造的钛合金中,GB-α的形成机制已经被证实,通常与化学动力和晶体取向有关,但在LPBF加工的钛合金中,GB-α的生长行为却很少被报道。
本文通过气体雾化法制备合金粉末,合金成分为Ti-6.20Al-4.04V-0.15O-0.01C-0.028N-0.0043H-0.20Fe。激光功率265W,扫描速度1100mm/min,开口距离0.15mm,层厚0.04mm。热处理温度为750℃、850℃、950℃,保温时间1、2、3、6h(水淬),对比铸态Ti-64试样进行相同热处理。
研究发现制备的Ti-64在原有的β晶界上没有出现GB-α相,与之前的研究一致,在不同温度热处理后,GB-α可以在EBSD逆极图中识别出来。在750℃热处理的样品,只能识别出少量的GB-α相,其厚度为0.87±0.23μm;随着温度的升高,GB-α呈现出近乎连续的形貌,850℃/5min后测得其平均厚度为1.19±0.19μm,950℃/5min后测得其平均厚度为1.63±0.13μm。样品GB-α相主要分布在β晶界的三重连接处(TJs),GB-α在TJs处的优先形核可能与这些位置存在较多的晶体缺陷有关,这些缺陷是由于GB位错造成的,它导致存储能量更高,并促进扩散,有益于GB-α相形核。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LPBF处理Ti-64后热处理过程中GB-α的析出和粗化行为。Ti-64的显微组织为全α马氏体,无GB-α相。在随后的高温处理过程中,由于在这些位置的界面能较高,GB-α在之前β晶界的TJs处迅速析出和生长。高温热处理过程中,GB-α连续粗化行为遵循经典Lifshiz和Slyozov,Wanger理论(LSW),该理论表明,在750℃时粗化行为为体扩散,在850℃和950℃时发生界面反应。在不同温度下,从体扩散到界面反应的粗化行为变化可能是由于某些α片层出现界面不稳定析出,导致GB-α的曲率增大。本研究得出的LPBF处理后退火工艺与GB-α析出和粗化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钛合金的力学性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