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版良渚遗址“大木作”回乡
经过一天半的旅途,3月22日早上8时许,装载6根3D打印“大木作”的车辆缓缓驶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现场专家随即对它们进行验收。
木材是良渚先人大量使用的自然资源。2017年以来,考古学家们在良渚古城遗址的钟家港古河道中,陆续发掘出一些长短不一、神秘的木构件。其中6根体量较大的被称为“大木作”,最长的有17.2米。
挖掘出土的“大木作”靠近宫殿区,它们在当时究竟用来做什么,考古学家正在研究中。
为了更好地还原展示这些木构件,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专门找到了深圳的一家公司,用3D打印技术进行原样复制。依托挖掘文物时采集到的的三维数据,20台3D打印机昼夜不停工,最终打印出6根木构件的全貌。这种数字化新技术大大避免了翻模及脱模过程可能给文物造成的二次伤害。这些木构件因为尺寸较大,分成了20段打印出来。拆开细致的包装,只见打印出来的每一个“木结构”呈现出灰白色,纹理清晰、凸凹有致。
“因为3D打印出来的东西相对来说是比较脆弱的,所以我们在打包跟运输的过程中给它外面包了好多层保护材料。包括在装车的过程中,我们也是特殊设计了一些结构给它吊起来,让它两个两个互相分开,不会让它相互撞到。”良渚大型木构件复制3D打印项目组经理陈少康说。
据悉,“大木作”的原件目前存放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正进行长达几年的脱水处理。如果此次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的木构件能够基本还原文物,经过后续的翻模、着色等流程后,预计七月份将展陈在钟家港古河道内。
现场,几位专家围着组装好的6根“大木作”,量长度、观纹理、看细节,以确定是否可以为后续的工艺提供重要参照。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展示陈列艺术总监蒋义欣介绍,3D打印时数据的完整性还是不太够,所以它们还需要进行修复。“我们要翻模以后把肌理这些全部都修复出来,然后再进行着色。由于它是在露天的场面,我们的着色需要防风化,耐久性等方面都要达到一个最好的条件。”
“这是我们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来‘复原’木构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副局长孙海波表示,这些“大木作”在公园内展陈后,观众可以通过近距离地观看它们,想象5000年前宫殿的模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