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午战争看中国制造2025计划
近日日本媒体《中国观察》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称中国军力在2017年将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对日本形成代差。这一论断是否符合事实,一般人很难弄明白,不过甲午这一时间节点却不禁笔者想起了很多。
甲午败于制造业
甲午中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惨烈的败仗,对于这场战争,绝大多数中国人最初的印象来自于电影《邓世昌》。在中国,甲午研究从来都不是显学,2014年甲午战争120周年时曾短暂火热,刘亚洲、金一南、徐焰、丁一平等中国军方智囊及现役、退役将领合写了《甲午殇思》一书反思,然后又重归寂寥。
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在2014年那场火热中曾引起大讨论,观点很多,宏观的、微观的不胜枚举。不过单从军事角度来看,中日甲午战争的关键在海战不在陆战,海战的失败就注定了中国的必败。而海战,单纯从技术层面讲,中国并非没有胜利的机会。
从世界军舰发展史来看,19世纪末期是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从风帆动力到蒸汽动力、从木壳铁肋到铁甲的划时代进化。北洋舰队虽自成军后就极少对外军购,整个舰队经历十年确实落后了,但镇远、定远两铁甲舰却代表了未来海军的发展方向--以装备大口径重炮的战列舰为舰队核心,直到航空母舰的出现才终结了战列舰的核心地位。而日本海军,1880年代开始师法法国,以装备速射炮的快速巡洋舰为舰队核心,从海军的技术路线上,日本就落后于北洋舰队。
黄海大东沟海战中,中日海军主力第一次碰撞,日本吃尽了"不沉的定远、镇远"的亏。战争结果,尽管北洋海军损失5艘军舰,但镇远、定远两铁甲舰仍在,主力尚存,日本也有4艘被重创。这样的损失对于两国来说,可以说不可承受,因为两国军舰几乎全靠外购,也可以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都主力尚在。
海战不同于陆战,只要军舰尚在,回到港内修理修理,几个月后又是一条好汉。双方都受到重创,比拼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造船业实力。几个月后,当日本在大东沟海战中受伤的军舰参与威海卫围攻战时,北洋舰队的受伤军舰不是放弃"治疗"就是带伤上阵,战斗力大打折扣。
据《甲午海战》作者陈悦在书中披露,当时整个北洋海军仅在旅顺有一个不到百人的修理厂,完全修理好北洋海军受损军舰需要数年时间。当时中国的造船工业,自福州船政局被毁后,几乎被打回原形,更何况全国都没有可以修理镇远、定远的船坞。最终镇远被日本俘虏后,修理修理,一直服役到1912年。这种工业实力上的差距可以说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极大的原因。
英美以制造业制霸
正是这种工业实力、制造业的差距,成就了英美两代世界霸主。在军备竞赛中压倒对手,拖垮对手。
英国得天时地利人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顺利登上了世界制造业霸主的地位。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186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1850年英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0%,10年后增至40%。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联合王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50%的现代工业能力。"
凭借如此的工业、制造业实力,英国建立了世界第一的海军以维持其霸权,并且坚定地实行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实力要始终保持比世界第二、第三海军的总和还强大。一战前,后起之秀德国开始挑战英国,尽管此时英国工业实力、制造业实力实际已经衰弱,但德国每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仍然能够建造两艘应对。毫无悬念,德国始终无法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经济枯竭,军事失败。
一战后,美国工业实力、制造业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衰落英国无能为力,只能通过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等外交途径去限制竞争对手。二战爆发后,美国的工业、制造业潜力瞬间释放,成为世界军工厂。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将航母的建造周期压缩到半年,共计建造高达151艘;飞机共计制造了29万多架,其中仅1944年就制造了超过10万架。与之相对应的,日本的航母从1922年到1945年才建造了25艘,飞机整个二战期间日本陆海军仅制造了66810架。如此的制造业实力差距,纯打消耗战也能耗尽轴心国最后一颗螺丝钉。
建立在如此强大的工业、制造业实力的基础上,美国继英国之后,成为超级大国。苏联虽有世界第二的军事、经济实力,无奈相差仍然太大,在军备竞赛中直接被拖垮。
德国——制造业立国
德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仅二十多年就能从一战的废墟中重新崛起,再次发动世界大战,二战后很快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大经济体,至位列世界第四、欧洲第一,关键何在?仍然在于制造业。
从早期的克虏伯到现代的西门子、博世、大众、奔驰、宝马等,德国制造享誉世界。当西方经济体开始去工业化、制造业化,转型服务业时,德国仍然坚持制造业立国。而今,在债台高筑,财政赤字纷纷突破限额的欧盟内,每年拥有大量贸易盈余的德国,可以说是最健康的经济体。
德国之兴在于对制造业的坚守,百年的制造业形成了德国制造的美名,这一点很值得中国制造学习。
中国的未来在制造业
中国自甲午战败后,就始终在沉沦,直到抗战胜利,命运才开始逆转。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工业化才开始上路。
对于中国前三十年的历史,对于前三十年的统治者毛泽东,当代中国舆论多持否定态度。然而,正是在毛泽东时期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上亿的产业工人,没有这些,改革开放的起点会低很多,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没有今天这样大,也可能没有今天的中国制造。而是向今天的俄罗斯、巴西以及中东各产油国一样,靠出卖初级产品的各种矿产生存,靠天吃饭。年景好时,俄罗斯、巴西、南非与中国并称为金砖国家,年景不好时,直接被打回原形。今天,金砖国家的对话机制仍然存在,但还有多少人谈论金砖国家呢?
反观中国,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达到2.9万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是德国的346%,日本的235%,美国的123%。2014年,中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
凭借如此的工业、制造业实力,中国的国力尤其是军力有了巨大的飞越。比如媒体热议的中国海军军舰下饺子般服役,2016年服役军舰高达11艘,远超美国,前面也提到日本也在惊呼中国海军对日本形成优势;歼-20等新式武器如井喷般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制造业达到巅峰后,就开始了去工业化、去制造业化。当中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手持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时,美国的造船业已经萎缩到全靠军方订单维持。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与小批量的生产,其成本有天壤之别,中国武器在世界上具有性价比优势,一定度上就在于此。2005年,媒体曾爆出台湾准备向美国购买8艘常规潜艇,每艘美国的报价6.5亿美元,总计52亿美元,直接让台湾歇菜。原因之一即是,美国本土已经没有常规潜艇建造的产业,为了给台湾建造只能重新建设生产线。作为对比的是,泰国从中国采购的039B型AIP常规动力潜艇出口型S26T,第一艘预算135亿泰铢约合3.89亿美元,并且还包含由中方提供人员培训、随艇武器设备、相关的技术和维修保养以及未来6年的使用和改进。中国制造性价比之高,名不虚传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