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重点规划:3D打印行业缺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都知道,3D打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发了全球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大了研发和技术转移的支持力度,我国也将其纳入到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在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重点对于打造及完善3D打印(增材制造)产业链做了规划。
在完善产业链方面,“十三五”规划强调,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搭建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工艺技术水平。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提升软硬件协同创新能力,建立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交通设备、文化创意、个性化制造等领域大力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增材制造服务业。
国内3D打印产业发展迅速
我国增材制造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集中在工艺技术和设备软件等技术自主开发。近几年,在全球“3D打印”浪潮下,国内3D打印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3D打印产业基地及园区,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目前,国内从事3D打印的企业接近200家,70%集中在桌面打印领域,而从事工业打印机生产和研发的企业有四五十家,从事金属打印的企业有三十家,从事生物打印的企业大概接近十家,从事材料打印的企业大概有二三十家。在企业数量上,已经可以媲美国外企业。但是在综合实力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
在经历过几年快速增长之后,2016年国内3D打印产业迎来阶段性调整期,传统老牌企业业绩下滑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创新不够,同质化竞争导致。另一方面,金属3D打印成为一大亮点,在2016年里异常火爆,预计2017年还将持续增长。
3D打印人才培训亟需完善
虽然说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速度喜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原创技术不够、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够健全等成为制约国内3D打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不容忽视。
3D打印是一门综合性产业,涉及到机械、电气、材料、光电、软件及建模等多学科,需要专业的人员技能培养。为此,国内正逐步强化3D打印从业人员培养,为产业链完善提供保障。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三维打印学会理事长杨继全博士将于2017年3月7日在上海举办“OFweek 2017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重点探讨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布局下,3D打印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技能要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