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3d打印遇窘境 设备“无米可炊”
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对未来几年的3d打印技术市场做出的预测:在未来的3-4年内,即到2019年,发达世界中有10%的人将会穿着3d打印产品或者在他们的身上有3d打印的东西,尤其是3d打印技术将在医疗保健和消费制造业有更突出的表现。
国产3d打印制造商泰联三维近日推出了一款用于打印珠宝、齿科产品等中小型打印标的的dex系列3d打印机,该产品定价8.5万元,进口同款设备售价20万。他们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尽管产品还未上市,但却已经有感兴趣的客户开始预订。但客户必须面对的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尽管这款产品是全“仿造”国外同类型的3d打印设备,价格也比国外同款便宜了接近三分之二,但消费者依旧需要从进口渠道购买原材料,厂家尚未能提供与设备相对应的原料耗材。
相比较很多传统设备制造商不靠机器赚钱,靠耗材赚钱的现状,泰联三维这样“只卖设备,不提供耗材”的情况在我国的3d打印产业极为普遍,而不少国产3d设备用户也正面临在国内买了设备后依旧需要购买进口耗材的尴尬。
国产耗材为何短缺
据了解,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为尼龙、粉末、pla塑料以及金属四种,其中,pla塑料的成本最低,金属最贵。
以一款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手骨骼模型为例,pla塑料的打印成本约为100元,尼龙及粉末成本约为2000元,而金属的耗材成本则高达上万,他们打印一只手骨骼的模型也大多在8到10小时,往往打印公司会将这些打印产品以高出成本的一倍价格卖给顾客。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国产3d设备对应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两个原因:便宜的赚不到钱,厂家不愿意生产,而贵的耗材现有技术跟不上,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和补贴,厂家又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成本去研发。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的扶持力度主要聚焦在3d打印设备上,很少有扶持原材料的资金进来,所以企业不愿意自己投入资金和人力去生产。”
依赖进口局面亟待改变
根据gartner的预测,将有接近6亿人会在未来三四年里使用3d打印产品。在我国,根据去年5月国家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方案》,作为一项前沿性的基础性制造技术,3d打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也被涵盖在中国未来十年大力推动的领域之中。
一些业内人士告知记者,3d打印在国外已经发展20多年,而在我国是近两年才有所发展,目前行业内还是处于一窝蜂制造设备阶段,离真正完成设备、原料、设计软件、服务供应等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闭环还有很长的距离。
“如果没有发展与3d打印技术相匹配的新材料,一旦国外采取一些限制措施,那么我国的3d打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可能面临无米之炊的情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关桥表示,“改变耗材制造依赖进口新材料的局面,时不我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