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由“世界工厂”到创新沃土:激光与3D打印(2)
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跟着投资跑,科技产业的生产要素“跟着脑子跑”。而吸引“脑子经济”的正是高端载体与城市环境。东京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东京,重视为高科技产业搭建载体,在东京站、东京湾附近地区、涩谷以及六本木等的中心地区,建立以信息、金融产业类企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楼群聚集创新产业发展。
硅谷、新加坡科技园、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均是打造出绿色生态城,用“金巢”引“凤凰”——高端科技产业、高端人才,以改变城市经济空间,助力创新元素集聚。
珠三角向创新沃土转变,做的“筑巢引凤”文章与台湾等地异曲同工。
“科技共山水一色。”东莞利用松山湖这个环境优美的区域,创造了一片科技创新的天地,给东莞装上了“科技引擎”,成为重要增长极之一。
分工协作之变:
深港创新合作 打通“产学研”
“深港创新圈”现已成为整合两地科研资源、提升深港地区和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
上午还在香港与国际科技合作对象探讨合作事宜,中午已来到深圳落实研发开展工作。
这正是“粤港创新科技走廊”在现实的表现。
一方面,珠三角需要国际科技合作的更高平台;另一方面,香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须寻找新的空间。于是,广东成为香港与内地合作的最佳选择地。
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深圳,携手香港建设的“深港创新圈”,现已成为整合两地科研资源、形成产业链、提升深港地区和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
纵览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其最大特点是在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珠三角城市群目前已形成广深“创新双核”的格局。其中,深圳的创新能力在城市群中居于首位。为鼓励自主创新,2006年,深圳出台的配套政策共计340条,4.6万字,成为国内第一个一次性推出大范围、大规模、大容量配套政策的城市。
然而,最具创新城市这一桂冠,今年易主苏州。拥有三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苏州,竟一下就超越上海、广州。目前,苏州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总数达125名,且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数首次与北京并列第一,全市170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0%。
“珠三角‘千人计划’专家数量不及长三角。在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如果我们不能握住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的国内外专家,就难以与‘世界级城市群’的标签匹配。”广东的一名政经观察者说,高校资源不强、特别是理工科学科优势不明显,被认为是珠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的软肋。
“在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城市,我们看到这几年政府通过资金扶持,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只要有好的项目,钱不是问题’、‘用于引进人才的资金,上不封顶’等。但是,这种做法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真正活力并不强。”上述观察者认为,珠三角的市场化程度高,科研资源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好,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走在全国最前列,倘若深港联合共建创新科技走廊,或许可以实现突围。
协同创新就是通过不同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合作、整合,产生“1+1>2”的效应。比如美国的大纽约区城市群,当纽约确立为世界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集中地、专业管理服务部门聚集地后,第二大城市波士顿则自动寻求产业转变,大力发展高科技研发、教育、商业、贸易等产业。
在深圳高新园区,拔地而起的高楼里分布着香港理工大学、科技大学、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浸会大学等众多香港知名高校的深圳产学研基地(中心)。虚拟大学园正成为深港科技联合创新的大舞台,来自香港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各个科研中心在这里“争芳斗艳”,目前已成为深港科技联合创新的“集结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