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大四学生创两家公司 自研3D打印申请七项专利
创新、创业、跨越是创业者需经历的三个难关。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孟思源层层突破,自研3D打印机申请七项专利,现已成功创立两家科技公司,客户遍布全国20余个城市近百家中小学校,他本人也获得了工信部创业奖学金一等奖。
将牛角尖钻出个洞
从小就喜欢动手制作的孟思源刚上大一就迷上了科创,从开始的慧鱼创意组合模型(fischertechnik)到多功能测距仪、室内运载机器人、智能机械手等一系列“大家伙”,他在学校创新大军中迅速脱颖而出。
2015年,孟思源与3D打印正式结缘。创新项目需要设计零件,但市场上买不到,一时间问题多如牛毛,重重压在孟思源和他的伙伴赵春恩、黄湘庭的身上。起初他们想购买一台3D打印机,但是发现美国Makerbot公司为首的3D打印巨头所售设备价格十分昂贵,普通打印机又不能满足设计的精度要求。当身边朋友打算再次放弃时,孟思源和他的学长们再次钻起了“牛角尖”,既然买不起,咱们就“平地起高楼”自己做一台。于是,他和学长们开始熬夜分析技术原理,并自掏腰包购买型材、配件、电子元器件,编写程序。孟思源说:“就算是钻牛角尖我也要钻出个洞来。”
在近一年的研发过程中,孟思源一下课就钻进地下室,常常不知不觉间研究到半夜,那种顶着压力又不见进展的过程折磨着他和同伴无数个日夜,每当坚持不住的时候,他们就相互鼓励,一遍遍地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室友们都戏称这几个不走出实验室的人为“地穴生物”。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台3D打印机。机器投入使用后效果非常好,做科创的同学们纷纷上门要打印零件,校外店家也纷纷而来提出要买机器,于是他们萌发了成立研发、销售3D打印设备公司的想法。
从创新学生转型到创业公司老板
得到了学校支持,以桌面级及专业级3D打印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其技术服务为主的哈尔滨万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11月成立,注册资金30万元。这时候孟思源感觉到了从创新学生到创业公司老板的转型痛苦:本以为做好产品就会有人买的想法太过理想化,市场竞争没有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3D打印当时作为高新技术,知道的人都不多,更别提想购买机器了。
于是,他们开始先在本校推广,一个个推开实验室的门,为师生讲解3D打印技术及如何应用到创新项目当中,最多一天跑了7个实验室,却常常遭受挫败。有些人怀疑他们机器的性能,他们就把打印好的模型与一些巨头公司生产的进行比较,型位精度方面居然胜过公司的某些型号。看到这些技术指标,一些“犹疑派”渐渐找上门,慢慢地,一些“反对派”也开始转变态度。
“创新能钻地穴,创业我就打拼到青天。”孟思源越是打拼,越是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抓住每次高校间交流和比赛的机会,不厌其烦的给人讲解,总结经验教训,为了把技术推广出去,把市场做开,他还走出校门,到中、小学校去免费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有一套系统的教材的重要性,于是又开始自主编写了一套《3D打印与科技创新》系列课程,现该课程已被多家中、小学校认定为创新指定课程。
如今,公司已经申请了专利7项,更新了5代产品,形成了3个系列,打印体积从家用微波炉大小的桌面级到单人床大小的专业级设备。几年中,公司累积销售打印机近400台,客户遍布黑龙江、浙江、西藏等7个省份的20余个城市,近百家中小学校,公司与一些高校还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5年,孟思源带着项目登上中央电视台《寻找科学达人》,2016年他带着项目登上黑龙江卫视《王牌创客营》,原黑龙江省长陆昊曾三次莅临公司指导,并为哈尔滨万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揭牌。
孟思源和他的伙伴们正在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3D打印平台,为3D打印设备提供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资源共享、推动技术普及,获得了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二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奖项。孟思源因此获得工信部创业奖学金一等奖,并被直接保送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事业风生水起 饮水不忘“思源”
经历了一步一步地稳扎稳打,孟思源的创业开启了加速模式。2017年末,在学校的支持下,孟思源创立起第二家公司——哈尔滨妙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仅短短几个月就与中国市政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哈尔滨分院等多家设计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市场前景大有可为。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公司风生水起后,孟思源连续两年他拉起周围的同伴联合学校,向二十余所大、中、小学校捐赠3D打印设备近五十台,并免费为其教师培训《3D打印与科技创新》系列课程。他看到周围像他当年起步一样懵懂的学弟学妹一腔热情却像无头蝇一样在科创路上找不到方向,总是忍不住想去帮忙,2017年末,他趁假期留在学校,组织起校内的大一、大二学生,为他们开展为期多天的免费三维建模、控制编程等创新技能快速入门培训,所有培训使用的Arduino套件、3D打印设备无偿提供,课程帮助百余位学生熟悉了技术,找到合适的创新方向。
(责任编辑:admin)